台湾邓姓
来源: | 作者: | 时间:2015年10月24

  邓姓族人来台较早,早在明末便有一位江西宜黄县籍的郑氏部属邓显祖,在台湾过世,死后并下葬在现在彰化县的八卦山。其后,不断有邓姓族人从大陆迁徒到台湾岛上,许多文献都记载邓姓到台湾地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明末清初之际渡海入台的邓姓族人,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已成为台湾较大姓族之一。据台湾文献委员会的调查统计,邓姓为台湾第56大姓,按台湾现有2209万人口计算,台湾人中有近6万人姓邓。 1953—1954年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5市,阳明山一特别区,及台北、宜兰、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东、花莲、澎湖11县所作的调查表明,除桃园、云林、台东、高雄4县外,全省居民828804户中,有邓姓2233户,占全部户数的0.27%,居全省737姓的第56位,其中以苗栗、新竹、嘉义、台北 4县邓姓人口为最多,分别有370户、357户、290户、261户,4县邓姓占全部台湾邓姓的近60%。

  从迁徙到台湾的邓姓族人的籍贯看,大多是从广东迁入的:

  1.台中县东势邓姓从广东大埔县迁入

  该族旧谱说:“……思维我祖世居粤地,开基广东潮州府饶平县之歌都,后迁大埔县桃源村居之,后至于我松阳公,率男上驾公、上南公,父子移居东都台湾彰化县猫务栋东上堡朴子篱内土外庄寓。最后我对生公率男讳古公、砌公,父子卜居东势角中庄口,开创基地……衍派子孙兴盛。”

  2.台北泰山乡邓姓从广东饶平迁入

  开基始祖是邓禹善,《邓氏族谱》记载:邓禹善育有二子,长子复利,字伯礼,次子复扇,字伯铙。邓伯礼死后即葬在泰山乡的大窠口,“公未有生男,立房弟次子振海为嗣,在台湾居住,又立其弟伯铙之子振河为嗣”。振海、振河时,以开垦枫树下水田及陂角果园为业。振河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去世,后子孙成立“邓合源祭祀公业”。

  邓禹善三伯邓仕秩的三子禹盘 (1718—?),妻王氏“卒于台地”,其子后迁台东开垦。禹善五弟禹势次子明芝“在淡水居住辞世”。禹善六弟禹禄次子复芝“在上淡水取室”。其具体渡台时间,族谱中并未记载,但据上述推测,邓姓族人约于康熙 (1662—1722)末年、雍正(1723—1735)初年来台上淡水,后移至山脚地区开垦。

  3.台湾歌谣曲之王邓雨贤一家也是从广东迁来的。邓雨贤祖籍广东省蕉岭县同福乡矮车村下角邓屋,来台已第六代。

  邓雨贤五世祖邓彦拔生于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县(今蕉岭县),清嘉庆年间,由广东蕉岭携眷渡海移垦台湾。来台之初先于海山堡彭福庄(今之树林镇)开垦。

  邓雨贤高祖邓缙光(义钟)育有5子,缙光自幼好学,长大后自设私塾于乡里,后移居新竹县穹林乡,继续设塾教化乡里,咸丰五年(1855年)考取府学第二名秀才,后移教于龙潭,穹林乡亲为感念其作育英才,有教无类,特由郑、林二姓合建今之穹林乡文昌庙,以为纪念。

  邓雨贤曾祖父邓观奇(兆熊),生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光绪八年终于龙潭,育有9子,其中长子琼凤(逢熙,邓雨贤祖父)、七子邓林凤(广熙),九子邓博凤(绍昌),一门三杰,同时为秀才,至今仍为乡亲所津津乐道。邓琼凤同治八年(1869年),考中台湾府奥籍府学第六名及岁贡生,与台湾“文化协会”先驱邱逢甲、林献堂等诸位先生熟识,并曾于穹林、龙潭等地开塾授徒。日本占领时期亦曾任桃园厅参事。邓雨贤七叔邓林凤则入县学第四名,后递补禀生,毕生于大溪、三坑仔、观音、平镇、高原等地设帐授徒。邓雨贤九叔邓博凤则县府二试,皆名列前茅。

  邓雨贤之父邓盛犹(旭东),生于龙潭,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至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执教于龙潭乡“龙元宫”公学校。所谓的“公学校”是由日本人专为台湾人所设的正式官方学校(课程相当于现在的国民小学,无年龄限制),正式的课程中有《汉文科》,用当地的语言来教《汉书》,担任教师者除了具备当地母语条件外,《汉学》功力当然是必备条件。在龙潭这个典型的客家庄,具备上述条件及能力者,非出过“一门三秀才”的邓家莫属,邓家在不得已的状况下,派老幺旭东先生接任工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因为教学认真,绩效卓著,应聘为“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现国北师院)(所谓的“国语”是指“日语”)汉文老师,以客语教汉文。邓雨贤随父亲迁居台湾。

  4.近代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有不少邓姓人到台湾定居,邓家彦、邓青阳、邓萃英、邓惠芳、邓龙光、邓经儒、邓文仪、邓文来就是其中的几位。

  编辑:秋日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
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