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由于种种原因,革命老区多为欠发达地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强调“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确了上海与福建三明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在新时代沪明合作的过程中,伟大建党精神为两地发展建设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一、伟大建党精神与苏区精神源流相济
伟大建党精神与苏区精神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二者都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上海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地。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者在上海的活动影响了全国革命运动,为中央苏区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和人才基础。许多革命先驱如毛泽东、周恩来等曾在上海和中央苏区从事过革命斗争。特别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三明苏区曾留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1928年,中共沙县特别支部在三明成立,标志着革命斗争在这片土地上的深入开展。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央苏区传播、实践,形成了苏区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而苏区精神在具体革命实践中更是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在中央苏区的革命与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困境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坚持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践行治国理政的伟大预演。这种文化根脉的延续使得苏区精神具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上海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之一,中央苏区是新文化的重要践行地,带着新文化理想与信念的新青年来到苏区,在民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
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为苏区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价值禀赋。伟大建党精神标定了苏区精神的价值逻辑起点,明确了苏区精神的价值内核和要求。苏区精神在实践中践行着伟大建党精神的理想追求、工作作风和服务人民的初心使命,为苏区革命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三明这片土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革命政权,开展了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根脉在三明的革命探索和实践中得以体现和发展。苏区精神在三明的革命探索和实践中,继承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基因,弘扬了对真理的坚持、对人民的忠诚和对革命目标的不懈追求。
二、苏区精神延续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品格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它孕育了苏区精神,后者是在革命实践中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上海和三明两地的党组织和革命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实践探索。上海的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中央苏区进行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伟大建党精神为苏区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和精神基础。在筹备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过程中,上海作为全国革命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苏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筹备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中央曾进行了长达一年零九个月之久的准备工作,1930年在上海召开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推动“一苏大会”的顺利召开。
伟大建党精神在上海孕育发展,苏区精神在三明继承发扬,两者之间既有理论上的血脉相承,也有实践上的历史延续。三明的革命活动则是苏区精神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实践演绎。两者之间的联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开展革命斗争的共同精神追求。上海与三明的历史联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开展革命斗争的共同追求和努力。这种实践品格的传承使得苏区精神始终与伟大建党精神紧密相连,共同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三、在新时代沪明合作中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是引领新时代沪明合作双向赋能、双向奔赴的巨大精神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沪明两地在具体革命实践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创造了辉煌历史。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沪明两地在具体建设实践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成就了上海支援三明“小三线”建设的历史佳话。新时代新征程,在强调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基础的新时代沪明合作中,更需要在观念上、精神上同频共振。沪明两地更是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勇气和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信念,促使沪明合作从愿景走向现实。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需要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加深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文化交流等领域的拓展合作。上海依托自身资金、技术、经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三明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丰富的农特产品以及高品质的矿产资源进行对接,不断推动两地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沪明两地优势互补、互促共进,都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内涵,努力成为新时代对口合作典范,必将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